从某一天开始我的睡眠质量忽然急转直下,正好一直想要 Apple Watch,遂直接下单一块来监测睡眠。
这是我的第一块 Apple Watch,在此之前,小米手环、卡西欧、AmazeFit以及小米手表都在我的手腕上戴过一阵。但这块手表不一样,买了它我就相当于被苹果生态绑架,唉(bushi)。
下单
5月11号在苹果官网下的单,选的银色铝金属表壳,耐克雪峰白配黑表带,显然不是标准配置,于是订单被送到上海保税区的工厂组装。
一天用来组装,一天用来清关,清关后终于到了 EMS 特快专递,而且还是航空件。「这下应该马上到了」,果然,邮政的效率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南京飞到长沙用了 11 个小时,怕不是用车拖着飞机在地上走?
总算,四天,我的快递,经过「特快专递」「空运」到了我的手上。
开箱
当天是一个温和的天气,邮政送到校内驿站,正好我的另一个快递也到了,于是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取快递。

当了一下久违的爱撕机膜人,开箱撕膜真的有一种特殊的喜悦和魅力,让人上瘾。不管怎样,简单设置一下以后 Apple Watch 就这么戴上了。
Apple Watch 的整个设置真的简单,掏出 iPhone 扫一扫手表上的图案,剩下的全都交给设备完成就好。头一次见到手表设置的时候会把手机里所有的 App 对应的手表版装上去的,难怪用了这么久才把设置圆环跑完。Anyway that‘s good。

在苹果官网上买,最大的原因是为了定制这只表的外观。官网上看不觉得,直到线下才发现不锈钢和铝金属的质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难怪要把不锈钢边框的版本买贵这么多,真有你的,厨子。话说回来,铝金属边框也有好处,划伤没有不锈钢那么明显,要说质感的话,也勉强能算是别具一格吧,搭配某些表带可能会更好看。第一次带这种表,铝金属依然是最佳选择,只是以后有机会再买 Apple Watch,我肯定会买成 Ultra 或者不锈钢的版本。
这几天的体验
先说结论,Apple Watch 是唯一能比小米手环还让我满意的可穿戴设备。我对穿戴设备的要求无非就是这些:穿起来舒服是刚需,这是让我愿意将之长期佩戴的基础。外观漂亮不是那么重要,但也是一个长期佩戴的加分项。功能上最基本的是健康监测与和手机的互联,不那么重要的就是系统流畅度和应用的丰富程度了。
穿戴体感 & 外观
不论是智能手表还是别的手表,戴在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存在感」。我之前戴在手上的东西里,除了一个很轻的装饰品,唯一令人满意的是小米手环。Apple Watch 在这点上令人满意,虽然表盘很大,但戴在手上几乎感觉不到什么异样的感觉,让我愿意长期将其戴在手上。这点上它和我之前戴过的小米手表形成的对比非常强,明显感觉到 Apple Watch 在这点上下了功夫。
外观上就不赘述了,毕竟是 Apple Watch,带出去至少不会丢人,小米手环我尚觉得不错,Apple Watch 更无需多言。
健康监测 & 与手机互联
健康监测是 Apple Watch 最大的卖点,也算是我买它最大的理由事实上 Apple Watch 默认状态下监测的数据就是全天候无感的,非常舒服。但我也不得不吐槽其中一个数据——睡眠检测,不光睡前要先按睡眠专注模式不说,起来掐掉闹钟继续睡还直接不记录闹钟之后的数据,这样的体验真就是依托答辩。
与手机互联上 Apple Watch 是所有设备里做的最好的,没有之一。所有数据全程无感同步,应用会自动唤起相应的手表版,可以和手机互相解锁,进入手机的连接范围内就从来没有连接失败过……,这些都是只有 Apple Watch 上才有的体验。
系统流畅度 & 应用的丰富程度
毕竟是 S8 芯片,系统是真的流畅,怎么用都感觉不到卡顿,况且苹果的优化也很让人放心,也无需多言(iPhone 除外,要吐槽这咖喱味拉满的 iOS 我能专门写一篇文章)。
关于应用的丰富程度,我其实不怎么用第三方应用,苹果就是这样,你在它自己的生态里,保证你用得很舒服,一旦你想跳出他那个生态,那可能就会「生不如死」。本着这个理解,我只是装了少量的第三方应用,本身也用不着这些应用,何必要去装上呢?而我装的第三方应用里,甚至大部分都是手机里应用的 Watch 版。
总结
这可以算作我的可穿戴设备的一次升级,这种升级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从一两百的小米手环到三四千的 Apple Watch,这就是迄今为止我戴过最满意的可穿戴只能设备,无可争议。
这次买 Apple Watch 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买更便宜的东西还是更贵但更好的东西?对于这个具体的问题,小米手环和 Apple Watch 就是一对对立面。我是从小米手环一路换到 Apple Watch 的,花费的钱,加起来都够买一个 Apple Watch Ultra 了,既然如此,即使当时没有 Ultra,买一个好一点的 Apple Watch 不是更好的选择吗?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大部分时间戴着更便宜的设备?
It is unwise to pick top gear equipments just to start a new hobby,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某一类产品,那么早期挑选入门级的产品就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一开始用更便宜的平替本质上是一种保险,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需要多好的设备,这就像是理财,你可以花总体上更少的钱一步到位,亦可一步步升级以求保险,有时候前者从长远上来看是更明智的选择,但更多时候都要一步一步探索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至于风险和保险如何平衡,就要看自己对自己的把握和取舍了。
而需要和想要就是两回事,如果想要(真正的想要,不是冲动消费)而没有显著的反对理由,那顺从自己就对了。
共有 0 条评论